九游版光遇极速版

善用“加减博弈法”,有助于确立人际关系中的主导地位_查理·卓别林_给予_主动


发布日期:2025-04-16 15:13    点击次数:135

犯罪心理学专家保罗·斯多福在论述报告中第一次提到“加减博弈”的概念,他说:“在生活中,人们都会以相对等的方式回馈别人。具体地说,在面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时,我们通常也想要帮助别人,别人给予我们的帮助越多,我们的反馈就会越多,别人给子的帮助少,我们反馈的帮助也会少。而当别人对我们表示出恶意时,我们回馈的也不会是好意。”

加减博弈:让他人接受自己

实际上,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印证了斯多福的话,当我们需要别人的友好和支持时,恰好此时有人主动地给予我们帮助,这个时候,在我们的内心中就自然会觉得要回馈给这个人帮助,如果不去帮助这个人,我们就会在心里产生一种压力,这种压力会让我们感到心里不安。

FBI的训练手册上有这样一句话: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基础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支持上的。”

FBI一直把加减博弈运用于实践中,他们重视和盟友及对手间的关系,为了能在最大范围内得到帮助,FBI通常都会运用“加”原则,在有矛盾的时候,先主动退让一步,用退让来向对方表明自己的立场,用退让来让对方卸掉防备,用退让来让对方放弃对抗。

展开剩余88%

而“减”原则是FBI笼络人心的最重要手段之一。但是,早年的FBI也曾因为不懂得“加减博弈术”而让自己陷入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中,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具体看一下“加减博弈”的重要性。

查理·卓别林是世界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演员,他已经成了世界喜剧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。卓别林一生最辉煌的时期是在好莱坞度过的,在这里他将自己的喜剧表演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,也将自己的影响力波及到了全世界。

但是,美国——这个缔造了卓别林的国度也差点儿亲手毁灭了卓别林。

20世纪20年代,卓别林来到了好莱坞,相继拍摄了几部产生轰动的影片后,卓别林的名字已经家喻户晓,但是他的影片多是抨击资本主义剥削的,美国当局对卓别林表示出了不满,多次让FBI对其予以严重警告,但是,卓别林不予理睬,甚至加大了影片的讽刺力度,在《城市之光》和《摩登时代》拍完后,卓别林已经上了FBI的黑名单。1930年,FBI派出特工对卓别林的电影厂进行严密监控,还派出特工假扮演员扰乱卓别林的正常拍摄工作,同时,FBI利用媒体对卓别林进行攻击,说卓别林是“宣扬共产主义的激进分子”、是“高谈阔论的布尔什维克”、是“丑化美国政府的捣乱者”……

面对这些,卓别林没有妥协,而是采取了以牙还牙的手段,对混进其电影厂的HBI特工进行当众揭穿,并且对各大报纸披露这一行径。就这样,FBI和卓别林陷入到了“加减博弈”中,FBI对卓别林监控得越紧,卓别林的反抗和讽刺就越强烈;同样,面对卓别林越来越升级的对抗行为,FBI也加紧了他们迫害卓别林的行动。

1939年,苏联驻洛杉矶领事馆副领事米哈伊尔·穆卡谢送给卓别林一只棕熊。其实,这个时候,FBI已经将打击卓别林的方向定在了间谍上,他们正想尽办法搜集卓别林的证据。

此时面对苏联领事馆送来的棕熊,卓别林完全可以不接受,但是为了和美国政府对抗到底,卓别林不但接受了棕熊,还举办了一个媒体发布会,公开表示自己对苏联政府的感谢也支持苏联政府的共产主义路线。

此举无疑彻底激怒了FBI,为了制服“猖狂”的卓别林,他们要更加大力度地监控卓别林及其周围的亲人和朋友。两个月以后,FBI抓住了一名间谍,是苏联驻洛杉矶领事馆的执行翻译——马诺克,这一重大收获让FBI甚为惊喜,他们一边加紧审讯,一边向卓别林发出通牒,希望卓别林能主动自首,交代罪行。但是,态度强硬的卓别林不但没有害怕,还把这件事披露给媒体,说这是FBI要给自己制造罪名。

一时间,此事闹得沸沸扬扬,媒体一边宣称这是苏联对美国政府的挑衅行为,一边又很同情卓别林,说FBI无能,抓不住真正的间谍,就想让卓别林先生当替罪羊。

没有制服卓别林,这让FBI局长胡佛非常恼火,他命令自己的部下要不惜一切代价找出卓别林的“罪证”。

经过了十几年的博弈,双方都陷入到不能自拔的地步,谁也不肯再退让一步,找一切机会去攻击对方。

最后的结果是两败俱伤,1952年,“麦卡锡主义”泛滥,FBI对一些工厂主义和进步人士的迫害也到了疯狂的程度,此时已经不堪重负的卓别林最终离开了好莱坞,而美国也从此失去了一位顶级艺术大师。

在FBI和卓别林的博弈中,我们看到了加与减的互搏,他们都只看到了对方给予自己的压迫,这就是互搏中的“减”,减去了人与人之间最起码的感情基础,直至最后双方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,也就形成了谁都不退让的局面。如果这个时候,FBI和卓别林能够有一方主动退让一步,那么就可以平衡加减博弈的天平,让“加”来消减双方间产生的矛盾。

其实,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契约,这是一种以互惠和剥夺为基础,反馈互惠和剥夺为回报的契约,你给我多少,我就会给予你多少;你剥夺了我多少,我就会剥夺你多少,像做数学题一样,加减自有定数。

所以,在生活中,我们也要运用FBI的加减博弈,力争以真诚来消除对方心中的防线,自己多学会用“加”原则,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祥和和快乐。

囚徒困境:谁先坦白谁受益

囚徒,顾名思义就是被囚禁的人,这样的人会因为所处环境的限制而陷入到一种困境当中,在这种困境中,囚徒会产生一些从前从未有过的想法或者比从前更加强烈的想法,比如:自私、怀疑、自卑、冷漠等这些想法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——自由。可以说,在囚徒困境中,为了能够重新获得自由,囚徒是可以牺性其他一切利益的。

FBI在多年的实践中,看到了一些人在囚徒困境中所作的心理斗争,根据这些人的心理博弈过程,FBI逐渐总结出了实用的心理读心术:“囚徒效应”。

1983年4月5日,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发生了一起杀人抢劫案,一名叫希尔达的中年妇女在家中被杀死,钱财也遭到洗劫。

FBI在3天内便抓获了涉案的3名犯罪嫌疑人——哲罗姆、凯文、普利莫,警方还在3人家中分别搜出赃物。审讯室内,面对大量的物证,3人都只承认盗窃,但是不承认杀人3人辩称,他们进屋行窃时,就看见有个女人死在屋里了。

面对3人的狡辩,FBI警探利用了“困境效应”:先将3个人的眼睛蒙上,把他们带到同一间审讯室内,和他们说了这么一番话:

“如果你们没有杀死那名妇女,那么你们只犯了盗窃罪,会被判刑3年。但是,如果那名妇女真的是你们杀死的,那么你们都会被判刑至少30年。所以,你们当中如果有人能够主动坦白,揭发同伙的杀人罪行,就会被从轻发落,同为杀人罪,也将会被免予起诉,而只是以盗窃罪起诉,同时还会获得刑期上的减免,最多只坐一年半的牢。而被举报者会因为杀人罪被起诉,在监狱中至少要待20年。”

说到这里,FBI警探看着眼前的3个人,他知道,现在这3个人的心中都已经开始盘算了,到底是要坚持抵抗呢?还是要举报同伙呢?如果都不举报的话,就会得到最好的结局,3个人都只是盗窃罪而已,可是,如果有人为了减刑而举报自己怎么办呢?这个减刑的机会就属于别人了,而自己则要因为杀人罪在监狱里待几十年。

这位警探不等这3个人想明白就接着说:“当然,我刚才说的这些都是在警方查到你们杀人行凶的证据之前,这个时候举报别人是有功的,是有减免刑期的机会的,如果警方找到了相关的证据,那么就算是你们举报也没有用了,你们只能一起在监狱里待到头发变白的那一天。”

说完这番话后,3个人被分别带回了各自的审讯室,此时3个人的脑海中都在飞快地运转着,都在想,就算自己坚持,但是其他两个人说不定就会把自己举报出去,到时候,他一年多就出狱了,我要坐几十年的牢,都是一起犯的第,不能让别人占了先机。

显然,到了这个时候,心理将弈的结果已经出来了,3个人都不想落在别人后边,都想要率先举报别人。

这个案例就是利用了“困境效应”,在困境中,被困的一方明显处于劣势,此时人的心理导向是:什么对自己有利,我就采取什么行动。这个时候,人都是自私的,都想让自己尽快地摆脱这种困境,都会选择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换取自己的利益。

“困境效应”的使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对付罪犯,有时FBI为了能和别人合作,往往会先让自己所争取的对象陷入到困境中,等待其向自己求援时,再出手相助。

阿德勒·S·戴尔是FBI早期的唇语专家,他加入FBI完全是被逼无奈的。阿德勒的大儿子在婴儿时期丧失了听力,他不想让儿子一生都只能打手语与人交流,那样太不方便了,于是就开始教儿子读口形学发音,其实他本身也不会唇语,都是在教儿子的过程中自己摸索学会的。

几年他还创立了一个唇语学校,专门教失聪儿童说话。逐渐地,阿德勒的名气越来越大,他的能力已经超过了FBI内部的唇语专家,FBI曾经数次想让阿德勒来工作,但是都被脾气倔犟的阿德勒拒绝了,他更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够多帮助一些孩子。

为了争取到阿德勒,FB使用了一个“困境效应连环计”。1957年,FBI找到阿徳勒,希望其能帮助警方侦破一宗案件,这宗案件性质恶劣,危害极大,阿徳勒也知道,为了能让警方尽快抓到罪犯,阿德勒答应和警方合作,但是仅此一次。

很快,案件就被侦破了,警方通过媒体大肆表扬了阿徳勒,说没有阿德勒先生的帮助,就不会这么快破案。很快警方又有第二宗、第三宗……更多的案件找上门来,阿德勒的功劳很大,名气也很大,大众对他交口称赞,但是犯罪分子却对他深恶痛绝。

期间不断地有犯罪分子叫嚣要摘掉阿德勒的脑袋,此时阿德勒也意识到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已经受到了威胁,为此他不得不求助于FBI,FBI答应帮助阿德勒,条件是阿徳勒要加入FBI,此时阿德勒已经无路可退了。

可见,善用“加减博弈法”,能让自己处于人际关系中的主导地位,更好地完成目标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